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張譯尹 周喜美)碧藍色的沅水穿城而過,微風輕拂、水波蕩漾,一彎月牙形的翠綠沙洲點綴其上,漣漪輕拍,水草豐茂,這是獨屬于湖南瀘溪縣城的自然風光。
然而,一些村民瞄準了該片河灘地,大肆開墾,打破了這片寧靜的景象。
公益訴訟促環境生態改善
今年8月12日,瀘溪縣檢察院在“檢護民生——公益訴訟守護河道安全”專項行動中發現,沅江風景名勝區的屈望沙洲區域,有老百姓違法在河灘上開墾種地。
圖說:辦案檢察干警在河灘上實地調查取證 袁甜 攝
經調查,承辦檢察官發現,該處河灘地規劃屬于沅江自然風光地,河灘位于水源地保護區下游,歸屬屈望社區管理,而違規種菜面積約為3畝大小,部分菜地剛翻土,部分菜地種植著玉米、白菜、辣椒等糧食作物。
“針對該處區域違法開墾的問題,前期我們已多次聯系鎮政府、社區和執法部門,督促其履職盡責,然而該處區域的‘占地’行為依然存在,我們了解到,部分村民甚至“畫格子”霸耕圈地,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占用土地種菜。”該案的承辦檢察官介紹,該處河灘地屬于國有土地,居民違法開墾種植的行為,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。
8月15日,瀘溪縣人民檢察院依法決定行政公益訴訟立案,同時制發訴前檢察建議,督促相關責任單位依法履行監管職責。
檢察建議促工作機制優化
為推動檢察監督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、協同治理,瀘溪縣檢察院會同縣水利部門開展研究討論,并向縣委縣政府積極匯報。
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,8月20日,一場針對瀘溪縣城區河道管理范圍整治工作的調度會議,在縣委會議室展開。
會議成立了由河長辦、檢察院、水利局、執法局等多部門聯合的整治小組,要求相關部門對菜地進行清理整治,對河道土地依法恢復,對亂墾、亂種、亂挖行等違法行為進行制止,并推動形成以縣水利局為主多方配合的長效工作機制,工作形式,讓河道安全保護的各項工作開展從“串聯”變“并聯,全力保障“水清、河暢、岸綠、景美”的水生態環境。
8月30日,縣水利局、縣城管執法局、縣武溪鎮政府、社區等多家單位集中人力、物力開展聯合執法,隨著挖機將已開墾的菜地挖除、再進行填土夯實,屈望沙洲恢復了河湖岸線生態功能,變回了原有的“樣貌”。
普法宣傳促法治觀念提升
“大爺,我們違法開墾的行為違反了法律規定。過度開墾土地會造成土質松軟,汛期時遇水流沖刷、滲水或雨水侵入時,甚至存在垮灘的風險。”“阿姨你知道嗎,我們在灘涂種地,留下的農藥殘留,會污染沅江水源,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”9月3日,檢察人員聯合執法人員,走進社區、走近群眾,針對違法開墾行為開展普法宣傳。現場,檢察人員用通俗易通的語言釋法說理,闡述違法開墾行為的危害和河道保護工作的重要性。
圖說:檢察干警走進社區開展普法宣傳 袁甜 攝
“我以前就覺得,地放在那里不種浪費了,今天聽了檢察官的解釋,才明白這事這么危險啊,真的再做不得了。”居住在屈望社區的劉阿姨感慨道。
“社會不斷發展、變化,居民的思想觀念、生活方式的轉變卻非一日之功,如果僅僅依托行政手段,很難達到生態環境保護長效長治的目的。所以必須開展普法,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綜合化解矛盾,讓大家真正了解為什么不能做、做了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。”承辦檢察官告訴記者,法治觀念的提升需要一以貫之,后續瀘溪縣檢察院也會持續開展相關普法工作,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,引導居民們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現如今,再次行至沅水風光帶,可以看到河灘土地已恢復原貌,河道岸線旁,《關于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種植農作物的通知》在喇叭里巡回播放,行人悠閑漫步于河堤之上,晨曦下夕陽里,一副沅水藍天、兩岸翠綠的生態畫卷正在娓娓鋪開。
責編:李穎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